【Nivea 與 La Mer】保濕力相似很出奇嗎?

這幾天久違地,不意外地在 FB 讀到網路文章又將舊文新寫,將幾年前 Nivea 和 La Mer 潤膚產品的比較重新搬上枱面,今天也來蹭一下話題。

簡而言之,就是以兩款價格差距以十倍計的產品作比較,最終兩者都做到差不多的保濕效果。

對於成份的比較,網上已經幾個詳細的解說,故無意涉獵太多,主要就是兩者的乳霜狀基底主成份有相似之處,La Mer 再額外加入了極大量「變數」可能很大的「護膚」成份。

會說變數很大,原因在於這些額外的成份都無法做到「在每個用家身上都能達致聲稱功效」,如抗皺美白去斑回復青春。從頭到尾,使用兩款產品唯一都會達到的共同效果,就只有「保濕」和「潤膚」而已。

(超長題外話:
除了極少部分有比較大研究基礎的成份可能會有保濕以外的傳說級美容功效外,其他大多都只是一些 Case Study,說不上是 Research,又或是以取巧的做法,來說某成份會達致某種功效。


讀書時的一次 Present,被教授一句「Case Study 不是 Research」罵得口啞啞。出來工作後,卻發現各公司的市場部都愛將 Case Study 當成 Research 來寫,寫得不亦樂乎。


例如:A公司為自家產品做了一次 Case Study,找了十個用家試用三十天。最後,其中一個試用者的黑斑減退了(照片 EV+1 那種),然後市場部就寫成"研究證實我們的產品有很強的去斑功效"。


又例如:B產品含有C植物,最近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C植物中含有某成份可能有抗敏功效,然後市場部就寫成"研究發現B產品能有效抗敏!"


護膚品的科學,老是朝一個奇怪的方向進步,進步得最快的往往是營銷手法,而不是實際功效。)


能不能返老還童,能不能在自己身上發揮作用,無人能知道。如果護膚品終究只用於保濕,兩款產品最終功效相若,會有多出奇嗎?


要再比爛市,Nivea 已經貴了,拿單一成份的凡士林來比,雖然類型上有不同,但相信保濕力也不會有多大差異。


護膚品早已奢侈品化,就像買名牌包包時,我們不太會和路邊攤叫賣阿姨的「公司貨!」包包比較誰的皮革較軟,誰的格子比較多,大多人在意的都是包包的設計,或是鑲在皮革上的 Logo,實際用途早已不是最先決條件。


比起以功效選擇,很多人會選擇品牌的價值,又或是寄望那些神奇功效能作用在自己身上,買一個有點貴的美夢「博一鋪」。


更多人不知道自己往臉上抹了些甚麼,花了大錢但效果不如意,讀到網路文章後更覺得自己受騙。


有些很實際的人,買了一些便宜的護膚品,讀到文章後希望會有大效果,買一個廉價的美夢。


現實一點來說,護膚品終究只用於保濕。


童話一點來說,護膚品是買一個回春的夢。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可惡的男性朋友,花費在護膚品上的費用幾乎是零,平時只用水洗臉,做完運動洗澡才一次過用沐浴露洗臉,但兩頰亮如剝殼雞蛋,眼尾沒有長半條魚尾紋。


護膚的基本步為何物,共反思。

發佈留言